CITY STORY

城市故事

你的善意终将温暖这世界返回上一级 》

你的善意终将温暖这世界
发布者:江南城发       浏览次数:

 

Sayings

 

 

有人总抱怨,每个人都自顾不暇,没有人会在意他人的感受;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活着,也不在乎他人的际遇。社会,果真如此冷漠无情吗?

 

早前网络上有个视频很火,交警在雨中执勤,小车司机经过却又停下,扔下一把伞来。现实中,有人上错车准备转身下去,司机却说,你上来,我带你去赶前面那辆车。其实,这个世界从来不乏善意和友爱,像这样细微却温暖的小事还有很多。

 

在寒冷冬日,来自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一句话,或者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化成清冷季节里最温暖的太阳,驱散寒意,暖慰人心。

 

来听听,TA们怎么说。

 

 

@乐蓉

有次我去对面农行取钱,发现柜机上放了一张纸条,意思大概是:我捡到一张银行卡,请与我联系,电话:********。然后我取完钱出来正好碰到失主赶来,站在门外迷茫地说刚刚取完钱忘记取卡了,怎么办了?我就告诉他纸条的事,事后估计两人就联系上了吧。

 

 

@张小洁

有一次练完瑜伽突然想上大厕,没带纸,结果一个店员为我送纸,这是一件有气味的好人好事。

  

 

@王丹

暖心的事儿好像真的还有一件。有一次我妈妈好像拎什么特别重的东西,后来有人用那种小翻斗车(就是工地上那种两轮运砂石水泥的小车)给她捎了一段。

 

 

@兄弟汽车

上初中的时候,因为生病,爷爷带我来常德看病,哪知道还没下车钱就被偷了。从镇上过来,人生地不熟,爷爷特别着急,在公交车上念叨着钱被偷了,还要带着孙儿看病买药的钱啊。这时候,车上一位中年妇女给了爷爷几十还是一百块钱,说,老人家,你拿着去坐车,下回注意点。我觉得这事我永远都会记得,这个世界还是有好心人的。

 

 

@糖糖

 

10月8日夜里,在三桥上面,有一辆电动三轮车没电了,车主正推着上桥,刚好有个骑自行车路过的小伙子,帮忙推三轮车过桥。

 

 

@欧阳疯

有一次,一个人去爬太阳山,下山途中突然变天,没带伞又无处可躲。犹豫之际,一辆大巴车缓缓停在我面前,师傅对我说,上来吧,马上要下雨了。我默默然上了车,发现车里全是幼稚园的小朋友,我们一路歌唱欢笑不断,我深深被这种纯真的氛围感染,这才是快乐最原始的模样啊。

 

 

@王颖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出去玩,我老公开的车,然后他把车停路边下车买东西,我在车上抱着我崽睡觉。好像过了一分钟,俩个交警过来准备拍照,可能车子是停在不该停的地方,但我当时没注意到。旁边有一个人就马上站出来说车子马上就走,交警就没贴牌。

 

 

@翠花

今年四月份开始自己在传媒公司的实习。工作的性质,我经常要去城市里面跟陌生人聊天,寻找撰稿的素材。很多时候,大家对于一个不讲常德话只会说普通话的陌生女孩是有些防备心理的,虽然经常被拒绝,但是也不乏遇到能跟你聊上一两个小时的人。

 

我在实习公司的第一篇稿子的素材采编过程可以说是艰难的。从临沅路走到鼎城体育馆,从桥南市场到小圆盘,曲曲折折好几天总算把素材都采集完了。稿子发出来以后,我把推文发给了文中的各个受访者。其中一个阿姨给我回复的内容给了我最大的温暖。“不用谢,支持你的工作。我的儿子在外打工,我也希望有像我一样的人能够支持他的工作。”

 

 

 

@沙漠的寻荷人

是去年冬天发生的事情,当时是准备坐火车回家的。上了滴滴车以后,司机就开始和我唠嗑。问我是哪个学校的,哪里人。知道我是外地人的时候,就一直说,一个女孩子在外面读书不容易,自己万事要多注意一些。下车的时候,师傅朝我招招手,说了句:“一路平安啊”。在常德很少碰到这么热情的师傅,因为这件事,那一整天,心情都很好。

 

 

@礼物妈

回想起来我遇到的都是老人家给我的温暖。之前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些自己个人的公益,准备甜品拿去送给流浪汉或者一些需要的人。

 

有一次碰到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奶奶,弓着背压矮了身子推着一辆小推车,我上前去把蛋糕送给她的时候,她一边说谢谢一边拿出袋子里拿钱给我,一毛的、五毛的、一块的,零零散散的很多钱。一般人收到陌生的食物第一反应都是排斥或者怀疑,而这个老奶奶没有,一直拉着我聊天。温暖就是这样相互赠与的吧。

 

 

 

@张研菲

今年暑假因为考研的原因留在了学校。那段时间真的特别难熬,学校宿舍没有空调,每天晚上都睡不太好。学习状态不好,心情也十分低沉。

 

依旧是闷热的一个中午,我还是像往常一样去食堂去吃饭。打饭的阿姨多给我加了一个鸡腿,还一直念叨着“你们读书不容易啊,暑假还没有回家,要多吃,多吃点”。我就坐在食堂里,一边吃饭一边哭。

 

还好坚持下来了。还有十几天就要考研了,希望一切顺利。

 

 

 

 

生活中从来不缺乏美好,而是缺少感知,发现,以及传递的动作。心中怀有善意,即使是细小的动作,也能触动人心。

 

冬至已至,人们开始尽量避免外出,多在室内活动。却有一部分人因为职业特性,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都在户外忙碌着,为这个城市带来便利。

 

我们在冬季寒冷的街头采访了部分户外工作者,听他们讲述各自的冷暖生活。他们也是最平凡的常德市民,同样的,夏天需要凉意,冬天需要温暖。

 

 

 

 

@肖昌桂 / 57岁 环卫工人 临沅路 

 

 

 

57岁的肖昌桂,负责大湖路与临沅路交界处至临沅路与健康巷交界处路段的路面清洁及社区垃圾清理工作。在她的世界里,城市总是先他人一步苏醒。凌晨三点四十分已经起床,四点三十分便开始一天工作的她,最晚的时候要忙到夜里十点半才能收工。

 

睡觉时间少,吃饭时间短,全年无休,每个月拿着1750元的微薄薪水,丝毫不影响她做到“路上不离人,桶不离人”。即使是再冷的天,也坚持要各负其责,做好自己的事,不把麻烦推给接班的人。朴实,勤劳,善良,是像她身上最不需矫饰的特质。

 

做这行已经六、七年的肖昌桂,并没有听取儿女们的反对意见,她始终觉得现在这样好,既能打发时间,也当做好事,毕竟现在很少人愿意做清洁,闲不住的人总是更卖力一点。“别人在堤上跑,我就在路上跑,也是一种锻炼。你看我穿这么少,搞起事来就觉得热了。”从她明朗的笑容和洒脱的言语中就可以感受,她的乐观影响着身边的人,不自觉嘴角上扬。

 

 

@老艾 / 57岁 建筑工人 临沅路 

 

 

人称“老艾”,不愿透露全名的他,是右岸城·外滩壹号建筑工地上的模工班长,属于技术管理层,目前正带着团队一起改进、升级施工现场的装模技术。

 

在深圳还干过园林建筑的老艾,泥木水电油样样都会。他毫不掩饰,自信地说,在实践中接触到不同的工种,接触了就要做好,自然要学,一看就会了。

 

我们问,天气这么冷,这么辛苦还值得吗?他依然是很轻松的态度说道,人一做工就不冷,坐在家里烤火反而更冷。有什么值不值得,对于我来说,做好了就行了。

 

专业,冷静,睿智,是老艾给我们最直观的感觉,从他的身上散发出某种专业技术人员才有的独特气质,但对他来说,好像一切又稀松平常,这正是他让人觉得耀眼的地方。

 

 

@不愿透露姓名的阿姨 / 50多岁 停车收费员 桥南路

 

 

来这边工作才一两个月,因为桥南路停车需求较小的客观原因,每天工作七个小时,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不同于其他地方两班倒的情况。天气冷的时候也不会休息,不管风吹日晒都在外面,完全没有一个可以躲避的空间。

 

被问到天冷还适不适应,身体还吃不吃得消时,她很无奈地说,都是为了生活而工作,天冷的时候会冻死,天热的时候会热死。对于我们来说,这不是工作,但这是什么,我也说不好。

 

谈到比较困难的事,就是会遇到一些停车不愿意缴费且态度很差的车主,但也不能回敬他们,只能低声下气地去做工作。年纪大了,也没能力找到其他更好的工作,年轻谁也不会愿意来做这个。从她的眼神可以读到那种讯息,就是别无选择,但也会努力一直往前走。

 

 

@崔阳珍 / 54岁 小食摊贩 隆阳路 

 

 

在这个位置一摆摊就是二十一年的崔阳珍,通常是从早上七点多摆到晚上六点多才收摊。因为都是自己亲手做的事物,从多馅的藕饺到香脆的圈眼粑粑,还有热气腾腾的茶叶蛋,白天摆完摊,晚上回去还要准备食材,吃进肚子里的东西,从来都不是一件可以马虎的事。

 

1963年生的崔阳珍,今年已经54岁。跟大多数父母一样,崔阳珍也不愿意让孩子养活,希望在自己还能干活的时候多干一点,为孩子们减轻负担,这也是父母们特有的无私的爱。

 

在每个饥寒交迫的时刻,街边从来不会缺席的这个小食摊,对于路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温暖的传递呢?

 

 

@李兰清 / 48岁 摩的师傅 隆阳路

 

 

拖板车拉货送货干了二十多年,开摩的也有几年的李兰清,每天大概是从早上五点半跑到晚上十一点,大都在常沅社区一带出没。

 

年纪还不算很大,经历却很丰富的他感叹,现在社会在慢慢变好,好吃懒做的都是少数了,生活也在慢慢变好。只要勤快,自己的家还是能养活的。一边摆手说自己不擅长讲话,但又不断在表达“勤劳致富”信念的李兰清,始终认为这是勤劳付出的工作,眼下的生活不勤劳就没有了。也只有真正脚踏实地的人才会相信,勤劳总能致富。

 

 

@刘秋莲 / 55岁 擦皮鞋 善卷路

 

 

55岁的刘秋莲,以前在乡下种田、弹棉花,进城这十几年,做过很多活计,擦过皮鞋,发过广告传单。年纪大了,找不到什么好工作,但还是要找点事做。相比其他受限制的工种,她反而觉得擦皮鞋挺自由的,没有固定时间和地点,全凭自己意愿。

 

蜷缩在街头,坐在小板凳上耐心等待生意上门的刘秋莲,看上去有些卑微,但实际上又很从容。这时候,一位穿着棕色皮鞋的男士抬脚坐到了她面前的椅子上,她开始忙碌起来。

 

在对话的过程中,穿棕色皮鞋的男士忍不住插了一句,她们是不容易,擦一双皮鞋就三、四块钱,还要被城管追着跑。刘秋莲也感叹,现在一天可能就能挣个三四十块钱,过去擦一双鞋一块钱都可以挣点钱,现在价格高了反倒不如从前了。不过即使是这样,小钱也还是要挣一点的,总要讨点生活。

 

 

@李冬城 / 67岁 拖板车送煤球 大湖路

 

 

 

白天的大湖路,宵夜摊还没开始营业,显得有些冷清。步行至与隆阳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一辆装有两颗煤球的板车独自在路边。然后,才发现板车的主人,坐在便利店门前的李冬城。

 

67岁的李冬城,面目和善,一点防备之心也没有。他告诉我们,现在用的这辆板车,已经是他换的第四辆板车了。这二十一年,他每天都用板车装好煤球,然后将它们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包送上楼,日积月累有了不少老顾客。我们留下了李冬城的电话,希望能在合适的时候给他揽到一些顾客,让他在街角少吹一会儿冷风。

 

不过,天冷的话,人们对煤球的需求会大一点,一个月能挣到两千多块钱,所以不管下雨还是下雪,他都会将煤球送到需要的顾客家中。就算年纪大了,家里两个孩子都不支持,但身体还算硬朗的李冬城就是在家里坐不住,觉得挣点生活费就行。

 

老一辈的人早就将吃苦当作平常,但作为旁观者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见,那种我们觉得不能接受的“苦”从来没有打垮过他们,他们那么坚韧,仿佛永远不会倒下。

 

 


 

 

我们希望,即使是在冰冷的冬天,城市里的人心并不冰冷,陌生人相遇也有温暖。